贵州名酒一息烽窖酒的故事
1956年2月,由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联合起来,经县人委会确定,组成了“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1958年2月,经县委工交部同意,公私合营酒厂转为国营,更名为“息烽县酒厂息烽窖酒1984年12月荣获贵州省**新产品奖,1986年8月到香港参加了“贵州省出口商品展览”,受到港澳同胞好评,1986年12月评为“贵州省第四届名酒”。息烽窖酒评为贵州名酒后全厂职工欢心鼓舞,敲锣打鼓沿街庆贺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喜。
1956年2月,由烤酒个体户郑世华,陶仁礼,陈树昌,孙宗培,罗荣芬,曾须成等6户人联合起来,经县人委会确定,组成了“公私合营息烽县酒厂”。1958年2月,经县委工交部同意,公私合营酒厂转为国营,更名为“息烽县酒厂
息烽窖酒1984年12月荣获贵州省**新产品奖,1986年8月到香港参加了“贵州省出口商品展览”,受到港澳同胞好评,1986年12月评为“贵州省第四届名酒”。息烽窖酒评为贵州名酒后全厂职工欢心鼓舞,敲锣打鼓沿街庆贺并向县委、县政府报喜。
1987年3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县委书记蔡正昌的陪同下到息烽县酒厂视察。胡锦涛先后来到新扩建的窖酒车间、氡泉车间和正在生产的工人亲切交谈,了解生产情况。胡锦涛从酿酒的甑子中抓起一把蒸熟的高粮用手捏了捏,向工人师付了解窖酒的生产情况。胡锦涛希望息烽县借助“贵州名酒”这块牌子,把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1998年停产,50余年风雨兼程,息烽县酒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个人的烤酒作坊发展到有三百余名职工,年产量达1200多吨的县属重点骨干企业。尽管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走入低谷,停产致今,但酒厂曾经的辉煌为促进和带动息烽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